——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公益行业垂直网站《视线之外·母女》参展艺术家(部分)合影
开幕仪式
开幕仪式在期待中开始。上海市杨浦予她同行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予她同行发起人、本次展览策展人梁钰首先致辞,向出席的各位来宾表达诚挚感谢。梁钰回顾了展览的筹备历程,强调其核心在于探索母女关系的多元可能,并邀请观众携母亲前来观展。
春美术馆馆长陈洁表达了馆方对展览价值的高度肯定与支持。陈洁指出,艺术唯有与生命经验结合,方能成为驱动精神的力量,而本次参展作品正具有这种力量。
策展人周雯静阐释了展览核心理念:将母女关系作为一种方法论,关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呈现与个体经验。通过20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展呈现了多样的解读视角,指向未来更具包容性的个体联结。
参展艺术家代表赵欢分享了创作心路。她指出,尽管社会惯于颂扬母亲的无私牺牲,但越来越多人开始直面母女关系的复杂性,而本次艺术展正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契机。
上海市杨浦予她同行公益服务中心监事长田梦冉代表筹备团队分享了感受:两年筹备的根本动力,是构建纯粹的女性视角的表达空间。她期待展览能帮助观众直面现实议题,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回归。
随后,策展团队引导嘉宾与媒体进行了深度导览,结合创作背景与情感内核,对参展作品进行了细致解读,引发在场者对于自身母女关系的深入思考。
《视线之外·母女》展览赞助人(部分)合影
予她同行展览幕后团队(部分)合影
展览开放
展览空间随即向公众开放。现场观察到诸多动人场景:母女并肩驻足于作品前低声交流,祖孙三代女性共同在海报前合影留念……这些真实的互动,以及展厅中精心设计的细节、流动的光影空镜,都成为展览生命力的有力注脚。
艺术展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将“母女”视为剖析社会结构的棱镜。20位跨代际女性艺术家以绘画、装置、AI影像、身体实践等多元媒介,直面母职的社会建构困境——从陈玥同铜版画《身体里的蝴蝶》中以盆骨隐喻“生死之门”,到蔡雅玲用自身头发刺绣《妈妈,我还是很想你》所表达的哀伤思绪,再到李沁洋装置《悄悄话》中贝壳包裹的童年合影。作品意图回归心灵,呈现母女之间最真实、幽微的情感暗涌。
艺术家们通过对个体经验和私密记忆的公共化转译,构建代际对话新现场:夕背《伏案呓语》 以焚香灼烧成字于旧布料编织成信,复现外婆缝纫场景,完成跨时空疗愈;周雯静《生产/符号》 用祖母遗留的废旧毛巾缝制成25米长帆,与参观的退休女工形成历史互文;赵欢《并行》 将母女旧照与服饰改造并置,以视觉错位重构权力关系。展览特设“未寄出的信”互动区,邀请观众书写未言之情,使展厅成为情感交换的第三空间。
不同于歌颂母亲“无私奉献”的传统叙事,展览意图挑战母职神话,呈现更复杂的现实:岳明月的刺绣作品《红纱 轨迹》以血色纱线缠绕出隐约的婴儿轮廓,想象母亲作为造物者孕育生命时的思考;毛语秋的装置《谁上车?》以空置婴儿车追问家庭主义对家庭成员的构建与绑架;冉然通过花艺作品《重蜕之时》象征母女之间保护与解缚、纠缠与挣脱的深刻羁绊。艺术家们通过这些作品,尝试在抵抗与传承的共生绞结中,看见代际关系的进化路径。
《视线之外·母女》艺术展延续了“予她同行”一贯的公益内核与社会关切,将视角聚焦于“母女”这一最基础也最深刻的女性家庭关系单元。展览通过绘画、摄影、影像、装置、雕塑、文本与身体实践等多种媒介,邀请观众走进一个既私密又普世的情感宇宙,去看见那些被日常遮蔽的深情,去理解沉默背后的期待,去感受代际之间复杂而坚韧的爱与羁绊。
艺术展自即日起对公众开放,展期至8月17日。欢迎各位观众邀请自己的母亲一同参观,并在观展后在社交媒体分享感受。母女之间的情感,常常在视线之外默默流淌,却构成了我们生命最坚实的底色。本次艺术展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关于看见、理解与和解的邀请。
《视线之外:母女》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9日—8月17日
展览地点:上海·春美术馆
指导单位:上海市宝山区妇女联合会
主办机构:上海市杨浦予她同行公益服务中心/上海·春美术馆
协办单位:深圳市摘星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策展人:周雯静、梁钰
参展艺术家(按开头首字母排序):蔡雅玲、陈玥同、李沁洋、李心沫、梁远苇、林仪、刘佳玲、马灵丽、毛语秋、冉然、宋三土、孙一钿、王苡沫、夕背、应歆珣、岳明月、翟永明、张子轩、赵欢、周雯静